• Font
  • Family
  • Foundry
  • Designer
  • Sample
  • Article
  • Help
Fontke.com>Article>Details

从IFutura到Verdana—看宜家字体的改变

Date:2010-02-02 23:15:20| Industry|Browse: 358|Source: 互联网的那点事|Author: P迪
  • Follow FontKe on Wechat to get Zcode
  • Scan the Qrcode to participate in the SVIP lottery
Introduction全球最大的家居连锁宜家家居(IKEA)更换了自己的字体,从原先的IKEA-Sans(基于Futura)改成Verdana。瑞典民间

全球最大的家居连锁宜家家居(IKEA)更换了自己的字体,从原先的IKEA-Sans(基于Futura)改成Verdana。瑞典民间的说法是,宜家的目录册印刷量仅次于《圣经》。如此大的影响力,使得使用新字体的2010年目录册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大批设计和字体爱好者的注意。Facebook和Twitter上很快出现了大面积的震惊和批评的声音,设计师社群也出现了长篇的激辩。网上发起请愿签名反对这一决定,至今人数已经接近7000。网上的巨大反应也引起了主流媒体的注意,包括美联社、《纽约时报》和《时代》杂志等都对事件进行了报道。

毋庸置疑,宜家这一更换字体的做法必定是经过理性思考和经济衡量过的。宜家的解释是,这一更换完全是因为 Verdana“更加经济和高效”,可以跨国家跨平台使用。实事求是的说,单就字体功能性来讲,Verdana 的确占上风。Verdana 的大写“I”和小写“L”显然比 Futura 识别读高,在屏幕显示也胜一筹,也有意见称 Verdana 的数字设计要好过 Futura。进一步说,Verdana 的采用成本必然要比 Futura 要低(现在主流的平台都搭载 Verdana,而 Futura 的授权要花上成百甚至上千美元),而且其跨平台(比如从平面到 Web)的一致性也优于前数字时代的 Futura。

尽管从以往经验看,经典设计的新变化总是会带来反对声音。但对宜家这次换字体不依不饶,也并非是纯粹的惯性心理作祟:Verdana 诞生于 Web 1.0时代,专门为屏幕小尺寸显示而设计,是 Windows 很多版本的默认字体,与 Arial 和 Comic Sans 等一样,被全世界的办公系统滥用,形象和气质都与一向挥着设计大旗的宜家的企业形象难以拉上关系。因此官方“高效和经济”这一解释显然不能满足很多崇尚设计的消费者。在批评者眼里,已成为某种宜家从“瑞典风格的现代主义”堕落到“同质化和全球化”的象征。

Futura 是1920年代现代主义的经典字体,由 Paul Renner 设计,灵感来源于俄国的构成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继承。宜家使用 Futura 长达五十多年,Futura 已经植根于宜家的设计传统,成为宜家企业形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宜家注重设计的哲学相得益彰。而现在宜家忽然为了一个“成本”和“通用”的理由,悄然改变了自己具有重要识别度的形象元素,将自己几十年来建立的视觉形象置于一个令人困惑的危险境地,同时也伤害了以设计为上的心理定位,怎么看也是一个得不偿失的做法。《卫报》写到:“(Verdana)给人感觉与一个根基于设计的瑞典公司并不相称,看上去反而更像一个不会在让人想看第二次的公司”。而美国字体设计协会(TDC)前主席 Allan Haley 的评论也讲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这一做法极有风险……(此次变化后,宜家)将和任何使用 Verdana 的公司变得一样。它的新闻册与街边饭馆的菜单已经无异,(因为Verdana)无法达到品牌区分的目的。”

然而宜家这一令人不解的设计决策,却看似与当今潮流吻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近年来与经典审美格格不入的设计潮,看能否帮助我们了解宜家的做法。让世界哗然的2012伦敦奥运会徽发布不久,著名的设计师和评论家 Michael Bierut 撰文描述设计界这一被称之为“新丑陋(New Ugly)”的潮流。被评论的代表性设计包括:Wolff Olins 另为纽约市(NYC)设计的标志,被形容似“交通高峰期挤在市中心的四号车里”;电子绘图板 Wacom 的新商标(“妈妈你什么时候学了Photoshop”);炙手可热的德国文化杂志《032c》(打破了平面设计最后的“禁忌”——横竖拉伸字体)等等,都是视觉上十分荒唐而不“专业”的设计。这样的例子在今天也没有停止,百事的“微笑”新商标和奥迪汽车(Audi)的商标换字就是这一视觉困惑潮流的延续。

探其究竟,大部分“新丑陋”潮流的设计背后,设计师都有一套自己的解释。Wolff Olins 对于伦敦奥运会徽的解释是:“想要挑起公众的注意力和反应”,“律动”和“活力”也是关键词。而纽约市标志的字体,则表达了“纽约人的粗放”,同时也在操作上做为一个不同图像和色彩表达的媒介。英国《Creative Review》的评论直截了当的点名了 Wolff Olins 的意图:“当我们身边的商标设计都依据一个巧妙逢源的主流美学标准,那么唯一可以出众的方法就是有意拒绝这些标准。”

而《032c》的设计师 Mike Meiré 也有相似的观点:“现在有太多杂志都在装酷、装老练、装有内涵。它们看起来全都一样。对于这一点,我已经有些厌倦了。”这位有专业素养,曾经出品过很多在业界声誉极高的杂志设计的设计师,也刻意反主流,丢下了所有的科班规条。当有著名杂志设计评论指出《032c》的设计除了“丑陋”之外无法形容时,出版人和设计师都满意地笑了:“生活总有不同的美可以呈现。如果人们觉得(这些设计)使人困惑,那是因为我们太习惯传统设计的高效、流水线和正确性了。”

另一方面,尽管比起时尚和建筑,平面设计鲜能引起公众注意,而事实上,众多标榜“挑动”的争议性平面设计的出现显然真的挑起了公众的神经,达到了设计师的目的。伦敦2012年奥运会的会徽的发布,就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即便媒体上最常见的公众评论是“令人作呕”,和“我5岁的孩子也能画出来”。而宜家换字体的事件,也有意无意地让主流媒体上难得地发表了主张“应该关注字体”的文章。

在这些令人不解的设计背后,“反传统”、“挑动反应”、“反主流”都成为它们反其道的关键词。而 Mike Meiré 们所说的,对主流设计的“审美疲劳”,也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这些到底是对设计同质化时代的激烈反应,还是要促成一个真实的文化变革,评论界对各个作品有不同看法。事实上,这一波“丑陋”的潮流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初的“反主流”潮。当时《Eye》杂志就发表了极有分量的一篇评论《丑陋狂热》(Cult of the Ugly),评论当时出现的一些实验设计。

当时的评论与现在的意见类似。尽管视觉上不符合传统审美,但只要是设计师们有意图的,根据“形式随机能”(Form Follows Function)进行的设计实验和新风格的探索,评论界和设计师都比较认可。设计师们这种对于同质化设计和经典设计的反叛性回应,对另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表达,是值得赞赏的。但为了丑陋而丑陋,抑或是缺乏智慧、训练和品味,不得已而成的“丑陋”,则是对设计的亵渎。然而正如 Michael Bierut 指出,尽管艺术的许多变革都是由一次次不入传统眼的风格变化开始的,但“毕加索和史特拉芬斯基的出现毕竟只是少数”。这“丑陋”潮中究竟哪些是业余人士的信手涂鸦,哪些是稍纵即逝的潮流,哪些是值得注意的变革,需要单独评判,细细咀嚼。

谈回宜家换字体。看似与反主流的新“丑陋”潮流一样,都引起了公众反应和专业人士的不满,但评判它是否是一个设计层面的堕落,要看这个做法背后的意图。这是否是一个从设计高度深思熟虑过的做法?从官方的说法看,引人怀疑。倘若真是管理层为了节约开支而没有做设计上的考虑,那么这是宜家、也是商业平面设计的一大悲哀;而如果全球化和同质化是宜家设计要表达的新理念,那么大可赞赏一下宜家的设计探索精神和商业勇气。

来自:《艺术与设计》

0
  • Follow FontKe on Wechat to get Zcode
  • Scan the Qrcode to participate in the SVIP lottery
Relevant font designer
Relevant font foundry
从IFutura到Verdana—看宜家字体的改变 Comments
Guest Please obey the rules of this website. Unclear?
从IFutura到Verdana—看宜家字体的改变 Latest comments
No relevant comments